最後資料同步時間:2025-08-04 05:05:05
城市: 關健字:
依地區縮小範圍或關健字比較容易找到你要的資料,最大顯示500筆
節目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南屯山仔腳遺址出土的鐵刀首亮相!
座標 經度120.66606緯度24.157234
地址 臺中市40453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展出日期 2025/08/05 - 2028/12/31
售票 全票100元,半票70元。
說明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您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二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該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 此外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先生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至45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節目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4/01/19 - 2034/12/31
售票 憑恐龍卡或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ww.nmns.edu.tw/ch/exhibitions/galleries/life-science-hall/fantastic/
說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生命科學廳的華麗轉身,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即日起開幕,展區規劃5大主題,由科博館內近20名研究人員共同策劃,深入淺出呈現自然界的規則與奧祕。踏進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一件逾400歲的巨大臺灣雲杉標本,觀眾可在體驗區用嗅覺、觸覺感受它的氣味及紋理,還有身長近4公尺,可手動操作的機械魷魚,吸睛又酷炫。 《奇幻自然》常設展區位於生命科學廳地下1樓,展區面積253坪,從規劃評估、設計提案凝聚20名共同策展人、知名御匠設計公司及其合作團隊心血,歷經3年多溝通琢磨,才將它的前身《數與形》改頭換面。 《奇幻自然》包含5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細緻介紹自然界的多樣性、形態、功能、行為和科學探究,觀眾可盡情探索琳瑯滿目的科學故事。 博物館常設展一般會展出10年至20年,拜科技所賜,如今學界每隔幾年就可能「發現新物種」或「建立新理論」,因此展示櫃特別設計成「前開式」,方便未來依據學術發現與時俱進、即時更新展品或標本,也能配合講座或導覽需求與觀眾互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988年完工,由首任館長漢寶德邀請英籍設計師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 Politzer公司製作,以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展示遠古生物到現代人類的精彩演化,深受大眾歡迎。當時《數與形》就有多種趣味互動裝置,搭配簡單易懂、延伸性數科概念,為無數人打開自然科學視野。
節目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5/04/16 - 2026/03/01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或恐龍卡即可入場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4/modeling-nature/
說明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節目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5/04/30 - 2026/03/01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4/fanziyuan-culture/
節目 科博館《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5/06/14 - 2026/04/14
售票 憑恐龍卡或展示場門票即可入場觀展 票價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4/exploring-tiny-wonders/
說明 什麼是「量子」?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晶片、LED燈、GPS衛星,其實都與量子原理密切相關!2025年適逢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物理學會與物理研究推動中心共同推出《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融合科學、藝術與哲學視角,透過視覺化、生活化比喻、互動裝置與歷史故事,帶領大眾深入微觀宇宙,一探量子世界的奇異與革命性。 特展以「微中見奇」為主軸,從量子概念誕生、理論爭辯到未來科技應用,讓觀眾循序漸進理解量子疊加、量子糾纏與不確定性等奇異現象,並進一步思索「真實」與「觀測」之間的微妙關係。 展場以「薛丁格的貓」為靈感發想主視覺,結合可愛貓咪形象、薛丁格方程式中的數學符號,呈現帶有幽默感、哲思張力的視覺語言,象徵量子科學中對現實的重新想像和理性之美。展覽分為4大主題單元,涵蓋量子歷史、奇異現象、科技應用與哲學思索,搭配一系列互動裝置,讓抽象難解的量子概念不再遙遠。 展覽收尾當天正逢「世界量子日」,日期取自普朗克常數(h ≈ 4.14 × 10⁻¹⁵ eV·s)的數值意涵。今年全球各地也陸續舉辦量子主題活動,共同紀念這個關鍵的里程碑。這不只是物理展,更是一場挑戰常識的思辨旅程;歡迎走進展場,一起發現量子世界的奧祕,重新想像我們所熟知的世界。
節目 科博館《名畫3D反毒》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5/06/20 - 2026/04/05
售票 憑恐龍卡或展示場門票即可入場觀展 票價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ww.nmns.edu.tw/ch/exhibitions/special-exhibitions/Exhibition-000573/
說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暑假前夕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推出《名畫3D反毒特展》,以西洋經典畫作與日本浮世繪為基礎,透過3D立體改作的創新手法,生動描繪人物吸毒後的外貌變化,透過強烈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深刻體會毒品對身心的破壞。 特展融合多種3D立體技術,包括光柵立體、紅藍立體、色視差立體、UV直噴立體圖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更透過逆透視的視錯覺,讓大眾直觀感受毒品對大腦所造成的影響,打造沉浸式反毒學習體驗。 特展重新詮釋的經典名畫中,〈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展現神秘微笑外貌被毒品侵蝕後的模樣,出現瞳孔縮小、面容憔悴、皮膚病變;〈年輕女子遇見甲基安非他命〉呈現吸毒導致的臉部消瘦、黑眼圈與皮膚毒瘡;莎士比亞肖像畫改作成手持大麻,眼神失焦、雙眼通紅,生動描繪吸毒後的醉茫狀態。 延伸至浮世繪領域,〈神奈川沖浪裏〉展現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腦部的亢奮、刺激效果;〈月光之海〉描繪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腦部造成的影響,由暈眩鬆弛轉成困倦;〈桑名.水手德藏的故事〉則表現出中樞神經迷幻劑對腦部的變化,從改變意識引發幻覺;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畫中,這位寬政年間江戶三大美人之一則因施用毒品瘦身而面容消瘦、黑眼圈明顯、氣色不佳,顯示出吸毒對美貌與健康的摧毀。 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具成癮性的藥品被歸類為管制藥品,由醫師合法醫療開列的管制藥品為藥品,而非醫療目的、濫用的管制藥品則為毒品。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凡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的麻醉藥與精神物質,皆屬毒品範疇。吸食毒品不僅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傷害,也可能導致家庭破碎、人生崩壞。 藝術能穿越年齡與語言的界線,也是促使社會對重要議題關注的強大媒介。《名畫3D反毒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4月5日,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邀請大家共同參與這場融合藝術創意與反毒教育的展覽,喚起對健康人生的珍惜與守護。
節目 科博館《鯨掘》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5/06/27 - 2026/05/03
售票 憑恐龍卡或展示場門票即可入場觀展 票價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4/giant-unearthed/
說明 2022年於屏東恆春出土、萬眾矚目的鬚鯨化石,今夏首度與大眾見面!在暑假即將展開之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鯨掘》特展,透過多媒體技術、沉浸式空間設計與現場化石清修,呈現這件「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壯闊歷程。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文化意涵與當代海洋環境,觀眾將可一覽珍貴的鯨豚化石、考古與文史標本,深入體驗遠古鯨豚的時代旅程。 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三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象徵觀眾將踏上一段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展覽共分為5大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有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過去海洋保育教育多聚焦在現代人類活動對鯨豚的影響,這次特展則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台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 在文化層面上,鯨豚經常與自然力量、傳說信仰連結,扮演重要角色。這次特展不僅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 《鯨掘》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5月3日於科博館第四特展室展出,期待透過這具沉睡萬年的古巨鯨,再次開啟人們對土地、海洋的深度探尋,共同思索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永續關係。
節目 「通風」蘇煌盛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台中市西區英才路589巷6號1樓
展出日期 2025/07/12 - 2025/08/23
說明 月臨畫廊將於7月12日至8月23日展出蘇煌盛個展《通風》。展覽以「通風」為名,象徵一種介於密不透風與疏可走馬之間的視覺結構──畫面既非封閉,也非鬆散,而是在動態調節中尋找平衡。蘇煌盛透過水墨、膠彩與數位投影等媒材,將來自生活與視覺資料庫的影像解構、重組,使圖像不再只是再現,而成為呼吸、想像與流動的容器。畫面中線條與留白交錯,空間與時間彼此嵌合,形成一種得以穿行其間的觀看節奏。
節目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展出日期 2025/06/28 - 2025/08/16
售票 免費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HE201ART/
說明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