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展出日期 2023/04/21 - 2023/11/21
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HRM 說明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無異於戰爭的「特別軍事行動」,爆發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此波行動的導火線雖是因烏克蘭欲入北約而起,但實質可溯自 2014 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和俄國支援烏東分離運動。 2022 年大規模軍事衝突爆發後,烏克蘭人展現了全世界都未能預料的持久耐力;而這場原被認為可能很快結束的戰爭,至今已成為烏克蘭人必須適應的日常生活。
當戰爭成為日常,在戰爭中長期堅持的不只是男性;從戰場前線、後勤補給與 社會支持,每個位置都有著女性堅韌的身影。為呈現戰爭中女性的主體性與多元樣貌,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合作,透過烏克蘭女性個人的書寫與影像紀錄,帶領觀者從女性個人微觀角度來感受俄烏戰爭的殘酷,思索戰爭帶來的人權侵害。
展覽日期:2023/4/21-2023/11/21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二樓)
節目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住世:修護主題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6號
展出日期 2023/08/05 - 2024/09/22
售票 全票200元;團體(10人以上)優待票100元
網址 https://www.ctwm.org.tw/news_arti.html?id=164 說明 靈山拈花,托形顯真。佛法藝術假託於筆墨、斧鑿、鎔鑄、暈染,蘊存著風華超絕的佛菩薩、羅漢形象,為世間住持佛法僧三寶。三千年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地流轉在您我身旁,有形既成,難免空壞,修護工作便是延續這些住持三寶的善巧方便之一。
2023年「住世:修護主題展」以修復與保護為題,聚焦於博物館多元工作中的修護角色,帶您一探修護師的巧思如何在保存過去的面貌與技法、運用現在的材料與工具,以及開展未來的近用與教育可能之間,試著牽繫千年長河中的佛教藝術,為另一個千年之間的芸芸眾生,擺渡見證歷史的法船。
歡迎您走入木雕分館,看看中台世界博物館的修護工作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又有哪些事情可以由您我一同完成?
展覽名稱: 住世:修護主題展
展覽日期: 2023年8月5日(六)至2024年9月22日(日)
開館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逢國定假日,休館日將配合調整,敬請留意官網最新消息公告)
展覽地點: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3樓301特展室(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6號)
參觀方式: 憑票入館參觀
連絡電話: (049) 2932-000
展覽介紹: https://www.ctwm.org.tw/news_arti.html?id=164
節目 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8號
展出日期 2023/07/01 - 2024/05/19
售票 展覽日期:2023年07月01日(六)~ 2024年05月19日(日)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09:00~17:00(售票截止時間:16:30;最後入場時間:16:45)
休館日:每星期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
其他休館日:農曆除夕前一天與除夕,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本館另行公告之必要休館日。
全票 200元
全票:一般參觀民眾
優待票 100元
優待票:
1. 學生,限持附有照片之有效證件。
2. 設籍南投縣縣民(須憑證)
3. 10人以上團體
免費票:
1. 僧侶(含神職人員)
2. 65歲以上長者,限持附有照片及出生日期之有效證件。
3. 7歲以下兒童
4. 身心障礙者(須憑證)及其陪同者一人
5. 埔里居民(須憑證)
6. 低收入戶(須憑證)
7. 導遊、領隊,限本人持觀光局核發導遊/領隊證。
8. 學生團體一次購票達10人以上,1名帶隊老師可享免費入館。
網址 https://thelandofthebuddha.weebly.com/ 說明 談起泰國,您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泰國向來以佛教聞名全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自古就出有豐富的佛教藝術。
古代的造像,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可以照出不同時空下的思想、審美、社會與文化。泰國信仰佛教的歷史當中,佛像造型千變萬化,每尊造像所展現的,都是造像者對佛法的體會,使我們有機會一窺佛教伴隨泰國,孕育文化、建立傳統價值的種種歷程。
今年暑假,中台世界博物館將帶來臺灣難得一見的泰國造像收藏展,試圖從「美」讓臺灣再次看見泰國,讓我們一同深度了解這片土地文化的根基。
◢◤展覽資訊◢◤
《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
✺展期|2023.07.01(六)-2024.05.19(日)
✺地點|中台世界博物館 3樓 301B、302B特展室
◢◤𝐄𝐱𝐡𝐢𝐛𝐢𝐭𝐢𝐨𝐧 𝐈𝐧𝐟𝐨𝐫𝐦𝐚𝐭𝐢𝐨𝐧◢◤
The Land of the Buddha - Thai sculptural art from the museum collection.
✺Location|3F Special Exhibit Room 301B, 302B, Chung Tai World Museum.
✺Duration|2023.07.01(Sat.)- 2024.05.19(Sun.)
節目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
座標 經度120.69095緯度23.979700
地址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展出日期 2021/11/30 - 2023/12/31
說明 「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
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
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
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展覽名稱: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
展覽日期:2021年11月30日(二)起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生活工藝館五樓
節目 2023年第二屆靈鷲山四期教育【成佛有你】全球徵文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全球線上雲端
展出日期 2023/09/05 - 2023/12/31
網址 https://edu.ljm.org.tw/news/show.aspx?ID=1565 說明 第二屆的徵文有來自台灣各地、馬來西亞及美國、大陸等地,超過百位四期教育課程的學員們投稿。在經過四位初選評審及三位決審的嚴格把關以及激烈討論之後,歷經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精選出此次的得獎作品。
獲獎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全球學員學習四期教育的法供養,從作品中看見佛法在生活中真實聞思修的感動故事,以徵文作品來感恩佛陀與供養眾生,並同時弘揚佛法智慧,期待能夠接引更多人走上成佛之路。
節目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莊聯合分館】112年9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性別平等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自由路1號3-5樓
展出日期 2023/09/01 - 2023/09/30
說明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莊聯合分館】112年9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性別平等
●內容:透過主題圖書展示,落實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減少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促使兩性的和諧相處。邀請您與我們一起閱讀!
●展期:112年9月1日-9月30日/開館時間
●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新莊聯合分館/4樓書展區(新北市新莊區自由街1號)
●洽詢電話:02-89924732
節目 來自心海的消息—賴惠如數位創作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集賢路245號7樓
展出日期 2023/09/06 - 2023/09/26
說明 此次展覽題名為「來自心海的消息」,將宇宙比擬成一巨大網絡,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座標,彼此之間交集、聯集亦或是永遠的平行,透過一封封來自宇宙複數時空的訊息,捎來不同人生歷程中的生命啟示,引領著我們走向一個更好的境界,藉由數位插畫與混合媒材的交融,以超現實隱喻與象徵的表現手法,對應人生百態。
節目 陳陽春常設展
座標 經度24.778289緯度120.988108
地址 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07/01 - 2023/10/31
說明 陳陽春(1946~2023),台灣省雲林縣人,有【水彩畫大師】、【儒俠】、【文化大使】之美譽,曾任美國田納西大學訪問教授、齊齊哈爾大學客座教授、環球技術學院榮譽教授、台灣藝術大學兼任教授、山東棗莊學院榮譽教授、雲林科技大學兼任教授、常州逸仙學院名譽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聖約翰科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華科技大學榮譽教授、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董事、佩思文教基金會董事、高雄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建築美學顧問。
陳陽春自七歲習字,十四歲習畫,為人樸實、坦率真誠,至今已舉辦200餘次個展,橫跨三大洋五大洲,傳遞台灣寶島之美。其作品已被各國人士所收藏,並常駐於總統府展出。並且創辦【世界水彩華陽獎】提倡水彩畫,鼓勵後進。
陳陽春將傳統中國水墨融入英國水彩畫,作品充分展現東方水墨的靈性,和西方水彩的光影,集兩者之精髓開創「陽春畫派」。其沉浸水彩藝術創作六十餘載,獨創【迷離夢幻】技法,【飄逸出塵】畫風。貫通古今、結合中西繪畫理論及技巧,將傳統東方抒情氣韻融入仕女及水影山光;細觀其作,情韻綿渺,淡雅悠遠,輕盈曼妙。畫面留白獨到,尤其藉著水分的流動,掌握生動的瞬間,讓觀者心閒氣定而回味無窮,並感受到作者已將藝術、宗教、思想、感情、生活融於一爐。實將英國水彩畫之形貌,貫注中國文人畫之藝術精神。
節目 泥南釉綺—施景南陶藝創作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08/26 - 2023/10/01
說明 人稱「阿南師」的鶯歌在地陶藝家施景南,從事陶藝創作及教學逾30年,除了他熟稔的手拉坯技巧,變化萬千的製壺工藝外,孜孜不倦的創作能量以及樂於助人的古道熱腸,教學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認真態度,相信都是學員印象最深刻也一致認同的。
早年,阿南師任職於陶瓷石膏模具工廠,與陶泥為伍是生活日常,後來擔任窯業工程師傅,每至客戶處維修窯爐,瞥見老師傅拉坯時陶泥在指尖倏忽成形,於是燃起了學習拉坯技藝的決心。如今的阿南師拉坯技巧已臻至爐火純青,陶泥在其股掌指間變化自如,阿南師傳授學生的心法稱拉坯為「指上輕功」,他總是告訴學生,要溫柔的對待陶土,用蠻力拉坯只會得到作用力的反饋拉不好坯,這反映出阿南師的處世哲學:「怡然自得,隨遇而安」。這種樂天知命的純真本色也如實的融入了他的創作。
阿南師好客,喜歡泡茶招待朋友,作品多以茶壺為主題。阿南師的壺頗具其個人風格,飽滿的壺身,彷彿如鳥類精神抖擻豐盈的姿態,壺把如鳥類尾翼高高挺起,彎曲如鴿頸的壺流與壺身和壺把三者之間巧妙相應搭配,自成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手感,颯爽的出水止水,讓茶湯止揚而不滴漏。
阿南師回憶起幼時見大人至田間農忙,往往會提一大陶壺盛裝茶水,這個壺即是俗稱的「龍罐」,是早期農業時代的茶壺,造型不一,壺流或有直頸或鴿頸,但不變的是飽滿碩大的壺身。阿南師從兒時的記憶提取了農暇時啜飲一大碗茶湯的暢快感,而後融入了自身對於鳥類的愛好與觀察,創作出一系列以鳥類為意象的「生活壺」,有別於近年陶藝家一窩蜂師法日式茶道的茶道具,阿南師的壺以更貼近日常生活之姿,演繹台灣精湛的手拉坯製壺工藝。
阿南師雖玩陶弄泥自如但卻戲謔道:「一輩子戲弄陶泥於股掌之間,下半輩子反為陶泥所戲弄。」展覽精選有阿南師著名的爆裂壺、太極壺/雙中心壺、滾輪壺、絞胎壺、柴燒壺等百支茗壺,展覽現場並將展示阿南師拉坯製壺的技巧和獨家密技,展覽精彩可期,敬請不要錯過!!
節目 奇獸飼養學—陶藝創作聯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10/01 - 2023/10/31
說明 【展覽理念】
主題「奇獸飼養學」是指由兩種以上不同生物相互碰撞、
融合而成的全新物種,
創作者賦予這些奇獸不同的超能力及獨特風格,
創造獨一無二的存在!
參展藝術家是由27位才華洋溢的大學生一起展出,
共同詮釋異想天開、
天馬行空的主題,
期待您與我們一同休息奇獸飼養學的課程!
【參展校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系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文化事業發展系
大葉大學 造型藝術系
【參展藝術家】
王子悅 李欣儀 汪欣儀 林辰昀 范宜瑾 唐榕 高芷儀
莊靜 陳宇芬 陳沛妤 陳昱安 陳昱辰 陳寬瑜 曾彥蘋
曾郁方 游品知 程曦 楊絲茜 楊詠喆 董芳詩 廖芷妤
趙苡婷 盧婷嫈 蕭彗茗 謝雅竹 蘇世文 鐘云鐿
【主辦單位】鶯歌光點美學館
【策展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系 浮洲窯場
【合作單位】鶯歌陶瓷培力與科技驅動計畫
【藝術總監】陳柏誠
【總策畫】梁家豪
【執行策畫】游品知
【執行編輯】廖芷妤
節目 童心禪語—蔡金龍雕塑邀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北市鶯歌區陶瓷街18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10/07 - 2024/01/02
說明 【展覽介紹】
「佛像之美」典雅莊嚴慈悲妙相。不同的創作形式,靜中寓動,呈現一種簡約的律動線條飄逸自在。
以金、銀兩色為主色調,細膩質感層次分明,創作以「精、巧、妙、真」來詮釋經典宗教藝術語彙。
「喜樂之心」快樂的泉源。作品中幼童可愛純真和寵物互動與自然天倫的場景,融化我們的心靈。
簡單的生活,一顆赤子之心是不斷前進的原動力,童心禪語,幸福符碼。
【藝術家介紹—蔡金龍】
蔡金龍老師認為藝術是人類留下的共同語言,創作源自人本的關懷,靈感來自萬物所賦予的精神。心如山的寧靜,創意如同大海般地遼闊,編築藝術之夢~生生不息。
蔡金龍老師生長於新北市偏鄉深坑,進入復興商工勤奮學習,以立體雕塑第一名畢業,並致力鑽研宗教雕塑。
蔡金龍老師來自深坑茶鄉,自勵苦學、開設雕塑公司,花許多時間投入宗教雕塑,常往來深山古剎、做大型神佛雕塑;他要求完美,重細節,雕塑過程費時,但他保有敦厚質樸,因長期接觸宗教,在觀察與思考上,多了一分細緻和心靈沉澱。
近年來,他的創作走入抽象,結合新竹玻璃藝術等多媒材,讓想像自由揮灑,空間更寬廣,也成就個人風格。
「每件作品都有故事。」蔡金龍老師常用銅、不鏽鋼、玻璃等媒材創作。親情系列,他以手替代母親保護著幼兒,孩子神情純真,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和善意;也有早年辛苦奔忙,如今投入學習的中年人;少女系列,則捕捉女孩的青春與活力。
他說,有次在寺廟,廟內一棵樹倒了,樹後方竟呈現觀音像,啟發他的創作靈感,雕塑觀音也結合漂流木、書法等,讓觀音除慈悲尊嚴,再多一分靈動飄逸;現代多媒材作品關注共生、剎那與永恆等議題。
節目 香山印相聯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展出日期 2023/09/28 - 2023/09/30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onewetland 說明 Photogram @ One Station
展 期:2023/9/3~10/1
開幕式:9/3(日),15:00
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Xiangshan
http://onewetland.blogspot.com
藝站 One Station: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13巷1號
關鍵字:光畫、無機身影像、海廢、Photogram
策展人:萬一一
參展者:李珮羽、羅以晴、謝明勳、王浩傑、魏瑞雲、黃豐枝、古惠君、鄔心怡、鄔滬生、曾春會、曾春茶、曾春茹、彭寶玉、江淑霞、簡慶爐、廖美琴
李珮羽 / LEE Pei Yu
藝站實習生
2023 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產品設計組邸家設計展 美宣
2022 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產品設計組設計展 美宣
2021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跨域創新競賽專題組優選
2020 大專盃桌遊競賽巧手佳作
當我走進香山
踏入濕地
拾起了貝殼
與海濱植物
再靠近一些
我發現了一些
漂流而來的廢棄物
漫步香山
四年
我是旅
捕捉了瞬間光影
也呈現出手作的溫度
夕陽落下
還沒結束
我正從這裡開始
羅以晴 / LO Yi Ching
藝站實習生
2023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暨永續行動方案競賽 優選
2022 韓國WiC世界創新發明大賽 金牌
2022 高雄 KIDE 國際發明暨設計展 銀牌
2020 中華大學創意擂台暨跨域創新競賽專題組第三名
節目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臺灣館-南投縣展區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桃園市世界客家博覽會主展館—臺灣館,桃園機場捷運A19桃園體育園區站旁(領航北路一段與文康路交叉路口之「桃園會展中心展覽棟」)
展出日期 2023/08/11 - 2023/10/15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965196974 說明 由客家委員會與桃園市政府主辦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於8月11日至10月15日展開,於臺灣館中,南投縣以「客中有客•南投好客氣」之主題策劃展區,講述南投客家族群依山而居,發展出多元的客家產業及活動,更因匯聚了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五大客語腔調,而形塑出南投「客中有客」的獨特概念,更特別打造「南投‧國姓搶成功」戰船至現場與民眾互動,帶領民眾感受客庄的熱情及921大地震後客庄重生的力量!
節目 外國人文化交流系列活動-臺灣.旅途中|移工攝影展
座標 經度121.237822緯度24.935843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馬祖新村11~20號
展出日期 2023/08/01 - 2023/09/28
說明 展出超過20幅來自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四個國家移工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移工們第一人稱的視角,讓大眾看見他們生活情境和生命故事,展覽不僅展現了異國情趣的多元性,更呈現了移工們堅韌的生命、情感、勇氣和夢想。
節目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南屯山仔腳遺址出土的鐵刀首亮相!
座標 經度120.66606緯度24.157234
地址 臺中市40453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8/12/31
售票 全票100元,半票70元。
說明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您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二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該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 此外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先生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至45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節目 科博館《張牙舞爪—哺乳類動物牙齒與足爪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2/11/04 - 2023/10/01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參觀,票價請至官網查詢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1/teeth-claws/index.html 說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張牙舞爪—哺乳類動物牙齒與足爪特展》透過一對布農族祖孫對話開啟一趟大自然巡禮,串聯自然生態界眾多單位共同策劃,呼籲守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特展展廳入口打造成夜森林、日森林,現場以童趣風格營造大自然山林氛圍,規劃「森林探險」、「尋寶趣」、「森林自助吧」、「永遠的好朋友」、「臺灣哺乳類動物介紹」5大主題,循序漸進依循哺乳類動物們的食痕、足跡、糞便線索,展開與動物們的親密接觸。這次展覽向布農族巡山員高忠義先生取經,並進行深度訪談,有巡山員守護山林、維護步道安全、記錄野生動物狀況,才能累積珍貴的研究資料,《張牙舞爪》也向辛苦的巡山員們致敬。
「尋寶趣」單元介紹動物的腳印與糞便(或稱排遺);「自助吧」是牠們吃過的痕跡,揭開哺乳動物的牙齒秘密,門齒、犬齒、臼齒,各有不同功能。
山林裡看似不起眼的動物腳印、排泄物可推敲動物的種類形態。例如,臺灣哺乳動物的排遺就暗藏牠們的生活食性,可分為「顆粒」、「短棍」、「長條」,草食動物多半是顆粒狀,肉食動物細長條狀。例如:大雪山常見的「白面鼯鼠」因為以樹葉為食,食物在體內經過長時間發酵,糞便有特別的香氣,發酵後的排遺有淡淡青草香,新鮮的「白面鼯鼠」排遺是深綠色。
展場也陳列20多件栩栩如生的珍貴標本,大小朋友可以近距離觀察「城市與鄉村」、「淺山與中低海拔」、「高山地帶」的野生動物特徵。包括黃鼠狼、黃喉貂、鼬獾、臺灣黑熊、食蟹獴、白鼻心、麝香貓、臺灣野豬、穿山甲、大赤鼯鼠、臺灣獼猴等動物。
策展團隊也揭示臺灣國家公園的巡山員近年發現的種種問題,他們捕捉到的黑熊中,約一半斷掌或斷趾,反映臺灣黑熊成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的危險處境;臺灣的石虎,目前現存也少於500隻。
歡迎大家跟著巡山員爺爺和女孩小莉的腳步,透過特展一起認識臺灣的野生動物,發現藏在大自然裡寶藏與人生智慧!
節目 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邀您領「繪」科學之美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1/19 - 2023/12/03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參觀,票價請上官網查詢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2/illustrating-nature-history/index.html 說明 打開錢包,新臺幣1000元、500元鈔票上印製的帝雉、梅花鹿圖騰,就是美麗的科學繪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推出《科畫博物》特展,讓觀眾跨越時空限制,探索逾百件、橫跨5世紀的精美科學繪圖作品,展覽集結館內30多年累積的豐碩館藏與繪圖,博物學粉絲、藝術愛好者不容錯過。
科學繪圖早期創作是以木塊雕刻製版、印刷,這次展覽取「刻」畫與「科」畫諧音,代表繪圖製版與科學內容的雙重意涵。
即便現今攝影發達,人手一機隨時能捕捉生物動人的身影,科學繪圖可突顯生物重點特徵,在研究及學術發表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科學繪圖也是博物館展示、科普教育的重要推手,透過再詮釋,深入淺出地推廣、普及科學知識。近年科學繪圖也廣泛與文化產業結合,走入生活,發展出更多元的應用。
科博館策展團隊表示,特展規劃「科畫歷史」、「理科畫風」、「透視繪圖」、「演示之窗」、「自然美記」5大單元,觀眾一走進展場就能看到特展主視覺,透過層疊交錯的觀景窗,象徵科學繪圖的多重視角,是吸睛的打卡空間。
「理科畫風」展區以科學家理性觀點呈現科學繪圖,搭配對應蒐藏標本,展現科博館開館以來超過150萬件典藏標本的多樣性,涵蓋依各學門特性分類,製作保存的動物骨骼與毛皮、昆蟲針插、植物臘葉、化石、考古文物等標本,觀眾可欣賞館內各具特色的繪圖形式與風格。
科博館策展團隊分享,科學繪圖側重比例、透視、筆觸、光影、質感等層面。各學域科學繪圖側重不同重點,如:植物學重視「花朵」構造、爬蟲類動物強調「頭部鱗片」的形狀與排列等。 特展現場打造「透視繪圖」繪畫教室,觀眾可了解科學繪圖在光影、比例的技巧手法,還能現場動手畫,參與觀察標本及繪圖過程。
展覽也延伸到展廳之外,將陽光過道打造成「自然美記」藝廊,集結14位當代繪圖師及歷年科學繪圖競賽得獎者,展出近150件水彩、素描、電繪等不同媒材作品。
節目 科博館《同火的日子:人類與火的故事》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4/19 - 2024/02/25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請參考官網: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2/living-with-fire/index.html 說明 「火」是地球上古老的能源與能量,現今與我們的生活仍息息相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特展2023年4月19日「火」熱登場,展出近150件考古及民族學展品,多件為考古學界中,首次展示的珍貴標本,包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十三行遺址鍛鐵爐、國立清華大學後山公墓遺址出土清代官帽上的玻璃頂戴等,引領觀眾從考古學標本中,循序漸進地探索人與火之間的奧秘。
這次展覽入口以別出心裁的洞穴遺址造景呈現,宛如走進時光隧道,身臨其境史前時代,認識臺灣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本館典藏近10萬件考古學標本,人類行為的演化與生物界動植物一樣,都有適應及變化過程。從考古學標本中能觀察、研究人類「用火」演化的心路歷程,揭示我們是地球上唯一具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進而創造的文明與文化。
人類除了運用火,還能「馴化火」,例如控制火的溫度、火的出現與熄滅,利用爐、窯等設備掌握火的使用,創造出精采的物質文化,像製陶、煉鐵、燒玻璃等;另外,火在人類精神層面上還有獨特地位,比如燒王船、蜂炮、點香、火祭等儀式。「用火行為」可以看出人類在物質與精神演化的複雜性,探討這兩者間發展的矛盾與平衡。
這次展覽蒐羅國內外七大考古公、私立機構,展示國內鮮少公開、非看不可的標本和圖片。例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的「法國燧發槍」,採用燧石擊鐵的發火方式,它能加快射擊過程,相較火繩槍,攜帶與使用都更加便利。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珍藏的鑽火台、火摺子,功能如同現代打火機,還有科博館典藏的鐵火鐮、青銅盒形油燈等。
《同火的日子》劃分「古老火光」、「火的功能」、「燃燒吧」、「伙食日子」、「溫度魔法」、「生命之光」、「療癒之火」七大單元,讓觀眾透過自然史、地質、植物、昆蟲、材料科學及原民科學等多元跨領域知識更認識「火」。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即日起展至2024年2月25日,歡迎相揪好「火」伴認識火
節目 科博館《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6/01 - 2024/03/03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請參考官網。
網址 https://www.nmns.edu.tw/ch/exhibitions/special-exhibitions/Exhibition-000470/ 說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透過時下科技與藝術文化,從多面向切入反毒議題,現場展出29幅反毒藝術作品,還有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3D立體圖等互動式展品,也利用「ChatGPT(大型語言模型)」生成3首反毒詩,帶觀眾從生活中找共鳴、培養反毒觀。
特展由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共同指導,科博館以深入淺出方式讓觀眾了解碰毒風險、毒品的負面作用,以及對個人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吸毒會刺激大腦獎賞迴路,產生比飲食、運動更強烈的「欣快感(euphoria)」,一旦在大腦形成深刻毒品記憶就容易成癮,進而變成一種慢性且極易復發的疾病。特展運用多媒體科技模擬吸毒者看到的景象,盼讓觀眾感同身受毒癮的危害,不讓人生被癮頭控制。
「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通常具有成癮性麻醉藥品、影響精神及其他須加強管理的藥品,皆列為「管制藥品」,若在非醫療目的情況下濫用,救人性命的「藥品」就會變成害人成癮的「毒品」。
成癮症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病患的大腦和行為,這次展出29幅國、內外「成癮藝術」作品,可呈現人們成癮的經歷,有助於搭起普羅大眾與成癮症之間的橋樑,讓人理解成癮症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慢性病,用充滿張力的畫面說故事。
展場還有一區「致幻毒品圖像錯覺地貼」,模擬服用大麻、LSD 與搖頭丸等致幻毒品後,大腦產生的圖像扭曲幻覺,這會造成施用者的注意力、反應力、控制能力降低,走路、開車都有生命安危的風險,觀眾站上後可試著走入圖像錯覺地貼區,感受吸毒後頭暈目眩、無法自制的失重感。
特展也融入不同時間跨度的文字創作,有19世紀末中國清朝時期洪秀全、陳澧、丘逢甲所寫的鴉片毒害詩詞,更加入目前最熱門OpenAI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依據指令針對兒童、青少年、成人所生成的3首反毒詩。
節目 科博館《驚心洞波:黑洞暨重力波》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6/14 - 2024/04/07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請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2/the-gravity-realm/index.html 說明 人類於1970年代首次確認黑洞存在,「黑洞」的發現在科學上有什麼重大意涵?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驚心洞波:黑洞暨重力波》特展,透過科學與藝術結合,深入淺出引領觀眾認識「黑洞」、「重力波」等現代物理概念,展示臺灣在天文物理學上的科學研究貢獻與未來展望。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於2017年拍攝,2019年正式對外發布,它由8座電波望遠鏡連線觀測,花費1年半完成資料分析,臺灣負責其中3座的營運與建造,在全世界的科學發現占有一席之地。因黑洞強大的重力,使光線被吸引、扭曲,環繞黑洞形成明亮的環,型態猶如甜甜圈。
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從源頭向外傳播,以重力輻射的形式傳遞能量,當大質量物體交互運動時,附近時空曲率會隨之明顯改變,並以光速向外傳播,形成「重力波」。當黑洞合併、星系形成、大霹靂等宇宙中巨大事件發生時,都能產生重力波,日常生活也有重力波存在,但與天文事件相比,能量渺小如塵埃。
這次策展過程與國際知名藝術家康木祥合作,他的公共藝術作品「安靜(Serenity)」像極了兩個黑洞合併時的最後階段,使用長達2800公尺的不鏽鋼纜,總重量5800公斤,用「視覺」呈現天文奇觀。
《驚心洞波》特展以科學為底、藝術為體規劃3大主題:「宇宙的無底深淵—黑洞」、「時空的交響曲—重力波」、「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匯聚—奇異點劇場」,循序漸進介紹黑洞形成過程與種類、重力波的本質和探測原理。
觀眾可從時空廊道進入展場,抵達黑洞深處進行探索。大型互動式展具「重力透鏡照相機」模擬光線接近黑洞時,因重力而扭曲的型態。「黑洞攝影師」可選擇望遠鏡數量和距離,嘗試如何將黑洞拍得更清晰。現場打造一座「奇異點劇場」以沉浸式聲光效果,認識音樂和天文現象的連結,還能與重力波互動。
節目 科博館《在海之濱—古生物的奇幻世界》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6/30 - 2024/04/28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請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2/on-the-oceanic-edge/index.html 說明 水是生命的泉源,生命從海洋到登上陸地,歷經多次滅絕與新生,地球才有了如今豐富的生態系統。今年暑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在海之濱—古生物的奇幻世界》特展,以遊走陸域、海域之間的古生物群為主角,將生命演化的進程帶到大眾眼前,展出30多年來科博館精心蒐藏的館藏,共有超過300件、跨度數億年的古生物標本,觀眾能仔細品味精彩的演化故事!
特展攜手友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Mr. Fossil化石先生、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還首度跨界遠雄海洋公園,雙方簽訂合作意向書,日後將持續交流海洋科普教育活動、學術及研究資源,展覽也導入海洋教育與公民科學家議題,希望大眾了解「生物演化的奧秘與生物多樣性就在你我身邊」。
《在海之濱—古生物的奇幻世界》特展規劃 8大單元,以湛藍色系主視覺貫穿,從入口意象向展場內延伸,依序是「漫漫演化路」,「植物搶灘」、「蟲起雲湧」、「古海洋花園」、「頭足崢嶸」、「群魚游舞」、「軍備競賽」、「奇夢幻想」,並以「在海之濱」為主舞台,帶觀眾沉浸在生物演化的歷程。
節目 科博館《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8/01 - 2023/10/30
售票 憑展示場門票即可參觀,票價請參考:https://www.nmns.edu.tw/ch/visit/ticket/
網址 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2/mita-kwara-Genzyuminzok/index.html 說明 你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他們走過身分認同的冷暖,活出精彩,對世界做出貢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活動,公開「向原住民族致敬」影片,傳達原住民族在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並宣示成立「科博館原住民族科學中心」,期許成為原民科教發展基地。
《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在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下,由科博館攜手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策畫。
這次策劃《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2項微型特展,前者回顧歷年科博館製作的多項原住民族特展,包括《賽德克巴萊特展》、《拿麼厲害》、《瓦歷斯諾幹如是說》、《博屋瑪之眼》、《連結傳統與未來》等;後者整理出過去許多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
微型展中有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北投石」,意思是凱達格蘭語的「女巫(pataw)」,還有臺灣國寶蝶「臺灣寬尾鳳蝶」,意味著泰雅族語的「首領(maraho)」。以及科博館研究人員蔡經甫與匈牙利學者共同發現的新物種「臺灣柄胸蚊獵椿象」,牠的名字是阿美族語「愛吃小孩的巨人(alikakay)」。這些科學家透過接觸原住民族文化,讓動植礦物的名字「說族語」,自己也成為原住民科學家。
今年8月起科博館規劃多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如:與清大合辦的「吉娃斯愛科學卡通放映會」、南島語族紀錄片放映會、原住民族科學工藝學習營、原住民族植物智慧學習營、幼兒原力體驗營、原住民族展廳深度導覽、原住民族繪本說故事,提供大眾豐富的原住民族科學知識學習饗宴。
節目 昨日當我年輕時—王午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台中市西區英才路589巷12號1F
展出日期 2023/09/09 - 2023/09/30
說明 文/王午
「昨日當我年輕時」這一展名,出自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所讀的朱天心的一本短篇小說與散文集。記得從高中開始,一路到大學,我不時就會翻翻朱天心早期的一些作品。《擊壤歌》我讀過好幾次,至今仍然能找到喜歡的理由,說那裡面的想法與情懷有很幼稚之處,那是真的;但正是因為幼稚,才可能如此真誠與飛揚。幼稚與飛揚,笨拙與雄渾常常並存,〈石門銘〉、《龍門二十品》便是佳例。
在學習、研究乃至追求藝術的過程中,總會接受到來自外在與自己內心的「不斷精鍊」的呼聲,但我卻更意識到在不斷精鍊、例如使技法、風格與主題符號鮮明化的同時,創作者的傻勁與膽氣往往也在流失。可能因為受來自土地與勞動底層的民間藝術的影響,我對莫名的傻與膽愈加珍視,就像我能理解董其昌的筆墨很乾淨漂亮,江兆申很瀟灑……,但我真的看余承堯或富岡鐵齋感動得多。
「昨日當我年輕時」,展出我從大學時期到前幾年的一些不同階段舊作的選件,其中有我大學時期最早的木版自刻像與靜物寫生,也有我剛讀博士班時為了幫出版品配圖所做的「插圖設計」,在此不一一列出。能讓過去的東西「出土」,並且呈現為一次個展。
節目 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
展出日期 2023/06/17 - 2023/10/22
售票 開場時間/免費入場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 說明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年度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將於6/18隆重開幕!
纖維工藝界重要賽事,包含12屆「編織工藝獎」,以及5屆「纖維創作獎」,共來自全國各地79位創作者,展出76件纖維工藝作品,一同展現出28年纖維工藝的風華。
策展人顏名宏深入梳理臺中推動纖維工藝發展的脈絡,探究交織歷年時空的創作思維,邀請的參展者來自臺灣各角落、從事不同行業,「纖維」是他們集體共同的語言,作為自身與外界對話的介面,呈現各自關注的議題,地域性藺草、苧麻纖維、常民海洋信仰、高山原民符碼、當代藝術複媒創作,來自身體維度測量的芊絲對照生活中的小物翻轉,集結了跨域「生活」、「自然」、「文化」、「纖絲」等不同議題的省思。
展出創作者共79位:丁冠云、王怡美、王芳蘭、王夏滿、王翊如、王凱鶴、王婷瑩、江碧娥、余依亭、吳品慧、吳素菁、呂淑瓊、呂錦霞、李若綺、李陳岱華、李燕華、周冠妤、房素雪、林育群、林姿兒、林秋鴻、林郁嫺、林根在、林婕妤、林淑娟、林淑莉、林順義、林潔怡、林曉巧、邱俊傑、侯冠廷、施寳容、范鳳琴、徐子淩、徐子婷、徐年枝、徐珮寧、徐暋盛、翁立娃、高元龍、張名吉、張瑛玲、張瑞安、曹楸棉、章潘三妹、許秋鄉、連時宜、陳如萍、陳君岱、陳怜燕、陳亮運、陳秋竹、陳淑燕、陳惠菊、陸佳暉、曾美秋、曾挺茵、曾景斌、費惟秀、黃文娟、黃桂珠、黃啟祥、黃璿霖、楊芳華、詹玉琴、雷曉臻、廖曼宇、廖淑華、廖維欣、劉千韶、劉承祐、劉美慧、劉彩勤、劉棟、賴英香、賴語涵、羅婕如、蘇小夢、蘇怡靜等。(依姓氏筆畫順序)
這些參展者所牽動的創造力,不但源於自己所生活的地域、不同關心面向的故事,同時經歷許多的淬鍊,創作者們的影響力亦逐漸遍布於學校、工坊、創意市集、環境景觀、公共藝術、大型節慶等,他(她)們以纖維細微的力量透過眾人的合力,向臺灣四方的緯度日益絢爛地織放擴張,共同勾勒出臺灣島嶼文化思的芊芊織景。
節目 Mini Skill Show 微型技藝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復興路三段362號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4/02/24
說明 臺灣社會都市化發展迅速,各個城市都含藏著不一樣的文化,有新潮的當代建築,也有充滿古樸傳統的房舍,近年來,袖珍模型記錄著各式各樣的生活型態可說是蔚為風潮,而本局亦藉由雷射掃描技術進行國定古蹟的3D數位模型建置工作,逐步保存著專屬於臺灣的印記。
本次mini Skill微型技藝為Show出臺灣常民生活記憶,因此特別邀請曾任職於袖珍博物館的黃風然老師的作品至本局展覽,其擅長運用各種素材進行創作袖珍模型,其作品充滿臺灣常民生活歷史記憶,現場展示有古樸的柑仔店、機車行、打鐵舖、傳統歌仔戲棚,甚至「一家之主」的電影場景等微型縮影,讓觀賞者沉浸於微型世界中,也可以讓不同世代分享不一樣的回憶。
除此之外,於現場亦展示本局國定古蹟3D掃描之成果,本局自2014年推動國定古蹟數位保存工作,運用各類3D掃描儀器詳實記錄國定文化資產現況,目前已累積69處國定古蹟及10處考古遺址之建模工作,並參照英國、德國、瑞典等國家建置相關國家標準規範之方式,於2022年11月公告「建築類文化資產3D雷射掃描建置作業參考指引」,讓建築類文化資產藉由3D雷射掃描技術,得到一定品質之數位化光達點雲成果資料,作為調查、研究、保存、維護、修復及再利用之參考。
此次主要展示將不定時於現場進行點雲資料處理,擷取建築物特別之構件於現場進行3D模型列印,並歡迎對於3D數位建模有興趣的民眾也可至現場交換意見。手作,讓人感受到技藝的溫度;科技,充滿著現代化的速度,展示的模型都是用心的成果,手作作品獨一無二,科技保存真實永久,藉由新舊技藝的融合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維度,更能體驗不同世代臺灣常民生活的記憶。
節目 「穿越牛罵頭•超時空方舟」
座標 經度120.580686緯度24.269100
地址 臺中市清水區鰲海路59號
展出日期 2022/06/26 - 2023/12/31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aporaCultureSite 說明 以時代推演而消失的絕種動物擬人化,坐上超時空方舟,穿越時空回到當初的家在此與遊客們相遇,一同追溯時代變遷的過往,探索過去的生活軌跡,述說著環境、生以及歷史脈絡的種種片段;而動物們還有一項對重要的任務是,從未來得知多開發案會造成大肚環頸雉的生態衝擊,希望藉由這次的時空之旅聚大家對於生態意識的關懷。
「拍瀑拉文化基地」2022年透過文化部的紓困計畫,以「探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的歷史軌跡」為主題,與藝術家合作於園區的第四號棟推出『穿越牛罵頭.超時空方舟』特展,期望透過策展方式將「史前文化」、「清水神社」及「鰲峰山陸軍營社」三個歷史脈絡,以故事的方式串連起來,讓參觀民眾對於園區有基礎的認識及了解後,對於各時期的文化遺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體驗。
節目 【再現或再也不見】台灣石虎及棲地保育暨丘璦珍水彩創作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臺中市后里區堤防路370號
展出日期 2023/06/10 - 2023/12/31
售票 開放時間|
週六、一、二、四 13:30~16:00(國定假日園區不開放)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LCAT2017 說明 邀您來全臺最漂亮的動物收容所、富有文化特色的客庄大茅埔作客,一起認識臺中市民的好鄰居「石虎」,打卡抽抱枕!
2023年續展 第一站與第二站_臺中市動物之家后里園區與東勢大茅埔調查團團窩開展啦!
臺灣這座美麗島嶼上僅存的唯一原生種貓科動物石虎,估計可能只餘約500隻,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情況非常危急。
因此我們這一次將展覽帶進全台最美麗的收容所,邀請喜歡狗狗與貓咪願意走進收容的每一位朋友,也能有機會將關心從伴侶動物保護延伸到野生動物保育。
也將展覽帶到有護城河的傳統客家聚落大茅埔庄,「大茅埔調查團」是長期跟我們合作的在地夥伴,因為石虎與淺山聚落的居民距離很近,每一位在地的社區夥伴都是石虎存續與生態保育的最佳後援。
2023年的石虎展續展讓展覽與在地夥伴,也與貓狗產生連結,也請大眾一起思考,貓咪需要的是人類給予牠們的家,那麼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石虎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歡迎各位夥伴趁著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期間,欣賞藝術也認識石虎
與我們串聯齊力
願石虎迎向再現
而非再也不見
第一站
臺中市動物之家后里園區
展覽期間|112年6月8日~9月28日
園區地址|臺中市后里區堤防路370號
開放時間|週六、一、二、四 13:30~16:00(國定假日園區不開放)
第二站
大茅埔調查團團窩
展覽期間|112年6月21日~12月31日
園區地址|臺中市東勢區慶東里慶東街5-3號
開放時間|
★6/24-8/27配合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日9:00-17:00
★其餘時間配合團體導覽開放,一般民眾預參觀可來電預約,預約專線邱小姐0975-208397
第三站
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
展覽期間|將於2023下半年開展,敬請期待
園區地址|臺中市南屯區環中路四段2號4樓(台中市魚市場-哈魚碼頭)
節目 幻題文明異藝宇宙:韓沛軒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492號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3/10/14
說明 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自九月份起,於光之藝廊規劃展出【幻題文明異藝宇宙:韓沛軒個展】,以魔幻帶有神秘色彩的創作,引領觀眾進入藝術家韓沛軒的藝術宇宙中。
韓沛軒為第七屆光之藝廊創作獎得獎人,並於今年甫獲得第八屆光之藝廊創作獎之金獎殊榮。畫畫是沛軒在情緒與思想上宣洩的出口,雖然社交與語言能力欠佳,但也因此使沛軒在感官上相當敏銳,對於事物觀察入微,並常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在作品上跳脫常態,展現與眾不同的風貌。
石頭、大海、宇宙跟魔幻外星生物是沛軒喜愛描繪的主題,透過腦海中源源不絕的想像,沛軒會先以手稿及文字紀錄下自己的想法,之後再參考手稿中的元素,重新組合並創作出完整的作品。從小學至高中以前,沛軒並未受過正統的美術訓練,創作也多以水彩為主,直到上大學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接觸了油畫與水干,也因此讓沛軒開始嘗試以複合媒材的方式,以散點式構圖的風格,創作出他腦袋中迷幻的星際宇宙。
韓沛軒曾擔任金獎導演林正盛執導之紀錄片《地球迷航》主角之一,透過鏡頭記錄下沛軒在思緒爆炸卻又無處宣洩的情況下,透過繪畫找到自我,以藝術來表達自己特殊的生命狀態。在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下,沛軒得以將自己的特質淋漓盡致的發揮,創作出一幅幅精彩而有生命力的作品。本次共展出藝術家20餘件精彩創作,期待觀眾透過詭譎而神祕的宇宙符號,一同進入沛軒的異藝宇宙,探索這位大男孩的外星迷航記。
節目 且聽靜夜雪—王午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中市西區英才路589巷6號1F
展出日期 2023/09/09 - 2023/10/14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MoonGallery.Taichung/ 說明 文/王午
這次個展的名字「且聽靜夜雪」來自我今年完成的一件黑白木刻〈靜夜聽雪〉,畫面描寫一個人在雪夜寒林中的草廬獨自靜靜喝茶。內心很安靜的時候,可以聽到很細微的聲音;而當我創作,常常什麼都聽不到。創作與發表,對我來說就是學習的整理,它呈現出我對藝術歷史的關注、熱愛,以及我在不同體系之間游移並挖掘養分的過程。
作為藝術家,我更體會自己做一名藝術學徒的重要性。因為研究民間藝術,我多次走進田野,領受並讚嘆農民藝人手筆的潑辣與淳樸之美;這讓我幾年前開始在木刻版畫上大量加筆,近期則又增加了剪紙的運用。由於對傳統書畫有一份深切的文化認同,所以我一直視刀法為筆墨的延伸,並以臨字作為基本日課;書畫的養分轉化在作品的形式上,即詩塘、題字與版畫的不斷結合。
版畫的社會主義脈絡,在西方與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密不可分,此一歷史情懷讓我始終相信寫生與寫實的意義,這也是我一直進行肖像與靜物寫生的原因。我所受的影響,當然遠不只這些,上述的列舉,只是想分享作一名學徒的充實與美好。另外,與此展同時,在月臨畫廊二館還有一檔名為「昨日當我年輕時」的個展,展出我從大學時期到前幾年的一些舊作的選件。我其實很喜歡新舊作並陳,新作代表最近的實踐方向與狀態,舊作有時看似笨拙不成熟,但在幼稚中總有一些莫名的膽識,那是年紀漸長就愈來愈難找回的東西。
▍展期|2023.09.09 (六)-10.14 (六)
▍開幕茶會|2023.09.09 (六) 15:00
▍展出藝術家|王午
▍地點|月臨畫廊一館(台中市西區英才路589巷6號1F)
節目 2023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隱性足跡的推斷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100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展出日期 2023/07/22 - 2023/11/19
說明 不同族群辨別可以從顯性元素來推斷,時空背景造就出客家族群刻意隱性的特色,而都會中客家文化存在的隱性足跡如何推斷?策展人張乃予邀集藝術家蕭芸安在印尼旅遊遇見客家華僑文化的聲音裝置,〈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探索客家文化足跡;客籍水墨藝術家張禮權旅居臺北多年,創作〈星際時空〉以客家居住的山為主體探索移居焦慮;黑川多媒體〈沙盒〉令大眾思索文明的建立和可能,黃傑的〈獵奇溫室&Zomberry〉試著去回應媒體的資訊建構,擅長以纖維創作的侯冠廷,〈現代神獸〉勾勒出石虎被路殺的狀態,這些是都市對於客家庄的想像和休閒投射,在足跡移動和前往過程中可能造成環境的影響。本展試圖鼓勵大眾推斷和反思都會客家文化的可能性與混雜性,展覽也將同步和ARTOGO線上平台合作於線上展出。
為推動當代客家藝術,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今年持續辦理策展徵件計畫,今年以當代客家、都會客家為徵件主題,探討台北都會地區的客家文化特質。「2023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推出《隱性足跡的推斷》展覽,於7/2至11/19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客家文化中心3樓展出,相關活動訊息請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或搜尋Facebook「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粉絲專頁。
聯絡資訊: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02-23691198#510林小姐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合作單位:凌飛設計
線上展間合作:ARTOGO
媒體協力:platform A、dpi 設計插畫誌、WE PEOPLE 東西名人、日日好日
贊助單位:允品咖啡
節目 2023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蒔色幸也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100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展出日期 2023/07/22 - 2023/11/19
說明 「蒔花弄草、人生之幸」客家民族植物保存許多完整的客家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知識,也在經濟、醫療、飲食、祭祀、音樂與工藝等方面,與客家形成緊密整體關係。策展人王昭華以「蒔色幸也」為主題,將植物染色結合客家傳統民族植物學、工藝時尚與AR沉浸式體驗,以四季蒔色為題,融合生活時尚與工藝文化、讓客家植物染織工藝與時俱進,在觀賞精美的植物染工藝創作過程中,也豐富參觀者的知識美學體驗。
「蒔光風景」以蠟染工藝呈現臺灣四季光景變化,經由AR擴增動態影音資訊與工藝作品結合,可透過手機觀看作品附加動態影像,以及客家香頌管絃樂團音樂,讓工藝美感更加生動活潑。「台灣蒔景」訴說織框吊飾創作品豐富色彩與土地的連結,天然植物色彩藝術傳達客家工藝文化與民族植物學的深度內涵,經由自由組合拼貼,創造出繽紛多彩的客家植物染時尚。
「雅客蒔尚」展現時尚飾品的客家文化意象,透過多層次蠟染以臺灣造型拼貼自然花卉、採用客家民族植物天然染材套色,如相思、茜草、梔子、藍染等素材創作,希望能藉由實用性工藝品如長夾、手拿包等,撿拾收藏臺灣在地的一頁風景。「樹影蒔裳」以客家植染與傳統工藝為主軸,進行客家藍染禮服的設計,並以四季變化的森林景象為情景,透過蠟染表現生機勃發的臺灣自然景致,將客家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優雅的浪漫情懷結合,呈現出客家民族的新時尚。
為推動當代客家藝術,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今年持續辦理策展徵件計畫,今年以當代客家、都會客家為徵件主題,探討台北都會地區的客家文化特質。《蒔色幸也》展覽,將於7/22至11/19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客家文化中心3樓展出,相關活動訊息請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或搜尋Facebook「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粉絲專頁。
節目 第九屆「雲.想.藝」- 雕塑聯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中山區明水路471號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3/10/22
網址 https://www.instagram.com/cloudgallery1997/ 說明 青雲畫廊每年矚目的藝術展覽再度來臨~「雲.想.藝」雕塑聯展將再次引領您踏入一場藝術之旅。
此次聯展邀請到來自台灣、日本和中國的六位優秀雕塑藝術家,他們運用木雕和陶瓷創作將自己對藝術的熱情融入作品中,能讓您深刻感受到新世代藝術家的創造力,他們的作品彷彿是藝術的能量之泉,賦予觀眾深刻的啟發。
藉由「雲.想.藝」,我們希望能將藝術傳播出去,激發更多人對藝術的熱情,引領他們踏上藝術探索之旅。這絕對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藝術盛宴,誠摯地歡迎您前來品味、沉浸和感受藝術的魅力。
節目 【文訊40】翻生.前行──《文訊》40周年特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𝟏𝟏號𝐁𝟐
展出日期 2023/07/02 - 2023/10/31
說明 【文訊40|翻生.前行──《文訊》40周年特展】
✸40歲的遠行──《文訊》雜誌40周年✸
⠀
✦時間|7/2-10/31
✦地點|文訊雜誌社長廊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11號B2(張榮發基金會大樓)
1982年7月1日,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成立「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隔年同月同日,再創辦《文訊》雜誌。這被視為是執政黨對經歷1970年代「一場全面性的思想、文化論爭」的鄉土文學論戰後,煙硝餘溫仍在的文壇,所做的回應。
2003年1月,國民黨文傳會(原文工會)終止經營《文訊》雜誌,5月,《文訊》隨即應變成立「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在各界募資下,《文訊》雜誌得以續營。
2023年7月1日,《文訊》眼下來到40歲。《文訊》在台灣社會最動盪也最具活力的年頭茁壯、生長。時有困阨險阻,仍努力克服,又得天獨厚獲眾多好友護持,往往化險為夷。2011年底,更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紀州庵文學森林」,其對文學、文化的推廣有目共睹。
40周年慶系列活動,封德屏社長以「翻生.前行」名之,翻出新生命,繼續勇往前行的精神。其中之一的展覽,將於7月1日至10月31日在文訊雜誌社長廊舉行。展示40年來的大事記、《文訊》雜誌大解密,更以「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館藏轉譯為文學互動遊戲,並現場展示珍貴的全套雜誌,共453期,提供給現場觀眾自由翻閱。
40年來的路,承載無數台灣文學與文化的記憶,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或長或短的腳印。
《文訊》40,繼續出發,邀您一起來見證,我們也許一同走過的路。
節目 止觀-堉泉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45號2F
展出日期 2023/09/16 - 2023/11/02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InRiverGallery/ 說明 久⽯讓在《感動,如此創造》書中開篇提到:「創作者依循個⼈的信念、價值觀,去追求⾃我滿意的作品。但⽤此態度創作出的作品,也許讓⼈無法理解,也可能會花上漫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部作品。因此,秉持這種態度創作時,必然不會考慮付出成本及產量多寡的問題。所謂的藝術家,指的就是朝此⽅向前進的⼈。」
仔細看他的曲⼦,並非是複雜的曲譜,是簡單卻優美極致,這是需要完全進入寂靜的境地,才能演奏得如此柔美,雖簡單卻不簡單。猶如以往所呈現的作品,都必須透過畫⾯細節看起,緩緩拉遠到整體畫⾯,去感受⼤勢。從細膩的「靜」去追求所謂的「空」,是我⼀直以來在創作上的追求。所謂靜,⽅能觀動,空故能納有,空靜且靜的⼼恰好也是審美所要求的⼼態。「⽌」指⼀種平靜、清晰⽽不會受到搗亂的⼼靈狀態;能賦予內⼼更強⼤的洞察⼒,是⼈在修觀不可或缺的。⽽「觀」指的是對於存在的⼀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等,來觀察事物的本質。
在過去的⽂⼈雅⼠以「⽌觀」禪定為⽇常修⾏⽅式的⼀個原因是他們認為,⽌觀坐禪可以與藝術的創造結合起來,也更能體會世界的⾃然之美,也同時內觀⾃我創造感悟。在對於⼈⽣本質的⾝與⼼兩⽅⾯的體驗,那種體驗就是⼈⽣的無常感。在此次的創作,呈現的是⼀個創作者的情緒狀態,不斷⾃省與挖掘之後,在即將透⽀所有創造⼒之前的那種爆發⼒,重新詮釋在畫⾯之上。
王維在《積雨輞川莊作》中說:「⼭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王維所觀的是⼭中的⽊槿花。⽊槿花的特點就在於⽣命的短暫,朝⽣夕墜,恰巧如⼈的⽣命⼀般無常。體驗到的無非是⽣命短暫與世事無常。儘管有靈敏細緻的感受,但⼼卻不能執著,也無法逐境⽽走,⽽是在創作過程當中的狀態去靜觀⼀切萬物。在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構圖狀態,對我來說是⽭盾的⼗分絕對,但這正是擺盪在我⼼中所要追求的平衡。就像過去到現在那種在直覺與邏輯、美感與哲學之間不斷的拉鋸與對話,鍥⽽不捨地超越過往框架。
⽌觀,⽽不觀⽌。
節目 物思人:以物件與原鄉記憶閱讀當代台北客家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2號
展出日期 2023/09/22 - 2024/04/30
網址 https://ssl.thcp.org.tw/ 說明 「物思人」取自「睹物思人」,意味著物件的自主的敘事能力,台北作為全球經貿的重點區域,匯聚台灣最豐沛的物質資源,客家人在遷移中面對著差異的環境條件,形成了客家文化的內在差異,例如:美濃的客家庄種植菸草、關西的客家人栽種仙草、台北的客家人精通手工鐵工業,這些物質也都在客家人的生命歷程中扮演著關鍵作用,它們養育了整個族群乃至成為地方特色產業,於是展覽從物質切入,可望看見豐沛的客家文化,並支持來自不同區域的客家人,在台北這個多元繽紛的都會彼此對話,透過物質交換生命經驗,更刺激大眾認識客家文化。
本展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從台北出發,跨足全球視野思考客家文化,包括入圍2022年柏林影展論壇延展單元導演致穎與父親彭啟原跨世代製作《山誦》,看見客家人在世界的遷移,以及台灣本地的客家戲曲文化。羅懿君在《糖蜜、酒精、健身工坊》將過去客家人的勞動記憶轉換成為都會的運動意象,隱喻世界物質交換與經濟議題。康雅筑從棉花出發,以棉花的移動隱喻客家遷移,重新看見客家人的纖維技術,以客家織紋為基礎,透過陽明山土、田土等媒材,創作大型作品《泥毯》。除此之外,展覽期間將播映李行的《原鄉人》看見最早的客家電影以及邀請彭啟原導演展示其四十餘年的客家研究,讓觀眾看見台北客家精彩的前世今生。
9月22日起共安排了19場推廣活動,從靜態的講座到動態的健身教學以及邀請香氛品牌迷香人於展覽中呈現客家香調氣味,讓觀眾在離開展場後,仍體驗到身體記憶以回應策展主題。
參展藝術家:致穎、彭啟原、吳梓安、張猷琛、康雅筑、羅玉梅、羅懿君、邱子晏、李行(1930-2021)
物思人:以物件與原鄉記憶閱讀當代台北客家
展期∣2023.9.22-2024.4.30 (週一休館),09:00-18:00,免費參觀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客家文化中心5樓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近捷運台電大樓站5號出口)
節目 丘壑在心:林煒翔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
展出日期 2023/09/01 - 2023/10/07
說明 安卓藝術很開心於2023年初秋推出藝術家林煒翔在畫廊的第三場個展「丘壑在心」,呈現藝術家近三年的20幅精選新作。展覽將於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0月6日之間舉行,並於9月2日星期六下午3點舉行開幕酒會,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長年著迷於大自然魅力並持續將山林雲霧入畫的林煒翔,其作品經常以多層次的淡薄油彩繪染出一片藝術家與觀者可以同遊的抒情景緻,並在筆觸的動態和氣息的流轉中,營造出一幕幕飽含呼吸與律動的靜謐、純粹之境。對林煒翔而言,山林既是他身心倘佯之所在,亦為他漫長藝術追尋道路上始終未完的鄉愁。而他多年積累的自然記憶與這份鄉愁,早已將他行旅山林的過程轉化為心中丘壑,在他的畫布與內心中不斷交融且孕育出嶄新的生命。
本次個展中,林煒翔將首度發表他耗時數年完成的六聯屏同名畫作《丘壑在心》,這幅寬近十米的巨幅繪畫,用綿延不絕的山頭和川流不息的雲霧水氣,混合光影灑落的明暗節奏,刻劃出一片空間與時間交會的浩瀚景觀。其中橫式行進的閱讀經驗一改過往我們熟悉的卷軸式的視覺遊走,而是讓觀者猶如墮入五里霧中,身心被眼前的油畫線條與萬千變化的自然意象同時包覆,體驗一種兼融東方水墨逸趣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美學感受。而相較於《丘壑在心》這種大型繪畫激發出的抽象性和身體的撞擊感,小尺幅的《嶺頂》則在記憶與想像的手法中,以素描方式與速寫筆法繪出一片東方意境濃厚的山頭,讓微風拂過的輕盈與流動的畫面合奏出一支逸趣別具的秋光奏鳴曲。
節目 紀少淵 創作個展【在浮木上跳舞】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08/05 - 2023/09/28
說明 |藝術家介紹|
紀少淵2023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始於⾃我存在的探尋,從⾃⾝投影到⼈與⼈之間的關係,為了強化或削弱關係中的連結,創造出富有各式各樣儀式感的畫面,將存在的想像置入其中。
|展覽介紹|
本次展題以「浮木」隱喻人逢關鍵時刻出現的及時幫助或恩惠,紀少淵以日常所觀察到的不同景象去延伸,以良好的自我感受心理暗示人類追求穩定卻忽略當代時局存在的危機現象。
畫面筆觸時而內斂與猖狂,將日常中隱藏的暴力,藏匿於明亮歡快的場景中。勾勒出當下人們內心活動的具體流動,詼諧暗諷的圖像安排,控訴關係中形成的焦慮,在如中世紀歐洲宗教場域,或是如中國園林山水的雲霧中,紀少淵的畫面彷彿寓言般,以簡潔風趣地方式訴說人性的多變與存在與否的哲學思考。
節目 筆墨丹心 書藝傳情2023賴文森&陳木村雙人展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09/20 - 2023/10/01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72 說明
呈現書畫天地間特有的靈動與溫煦,讓創作者的心境為之提昇,展現亮麗。水墨畫家賴文森與書藝大師陳木村難得以雙人展的形式,將其精心創作的書畫作品做展現,蘊涵著不同歲月年華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The exhibition presents the exclusive spirit and warmth of the world of calligraphy and ink wash painting that elevate the creators' mind states, which later glow like gleaming gems. Ink wash painter Lai Wen-Sen and calligraphy master Chen Mu-Tsun put on an extraordinary duo exhibition, showcasing their exquisite creations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rtworks that implied the cultural knowledge cumulated over various periods in their lifespans.
節目 我見我聞—高齡畫筆82歲廖雪鳳個展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09/22 - 2023/10/01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74 說明
大畫家施並錫教授讚譽廖雪鳳畫作「素樸與真誠」,82歲高齡繪畫個展,用畫筆傳頌大自然的美好。每幅作品的動機大多是創作者本人親臨現場的感動,將當時的情境採入畫布,化霎那爲永恆,讚歎人世與法界萬物的美好。
協辦單位:千華文化集團、千華數位文化(股)公司、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The great artist, Professor Shih Ping-His, praised Liao Hsueh-Feng's artwork as "simple and sincere". Showing her solo painting exhibition at the age of 82, Liao Hsueh-Feng praises the beauty of nature with her brush stroke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creation of each work is based on the artist's personal touch at the scene. By transforming the sight that moved her onto the canvas, she was able to turn the fleeting moment into eternity. Her work appreciates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and all things in the Dharma realm.
節目 「閱圖讀文」雙獎聯展 —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及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獎作品展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09/29 - 2023/10/29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70 說明
為鼓勵師生從事圖文創作,並加強推廣文藝教育,本年度持續安排本館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及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之得獎作品聯合展出,讓師生創作之優秀圖畫書及文學佳作,分享給更多民眾欣賞,展出內容豐富多元,藝文愛好者不可錯過!
此雙獎聯展,除於本館第1、2展覽廳共同展出外,後續並將辦理全臺巡迴展,展覽均為免費參觀,歡迎全國喜愛文學及創意故事的大小朋友,一同前往欣賞及領略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魔力!
In order to encoura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ngage in literary cre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literary education, special arrangements have been made this year, including the Nationwide Students’ Picture Book Creation Award of this Center and the Literary Creation Award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joint exhibition of the winning works is planned so that the outstanding picture books and literary masterpieces creat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exhibited and shared for more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exhibition content is rich and divers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lovers must not miss it!
This joint exhibition will not only be held in Exhibition Rooms I and II of this Center, but will also be presented as a round-Taiwan traveling exhibition after the exhibition period in this Center. All the exhibitions are open for free. We welcome adult and child friends nationwide who love literature and creative stories to come visit and sense the fantastic imagination and magic power of the authors and creators.
節目 2023中華漆畫學會會員聯展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10/04 - 2023/10/15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80 說明
在臺灣漆畫藝術是新的畫種,是一種既繁複而又深具魅力的繪畫形式,此次聯展,參展的老、中、青漆畫家們的作品,便是跳脫出傳統的表現形式,亦跨出與觀眾進行深度交流後所產生共鳴的第一步,更將為臺灣藝壇帶出一股繪畫創作上的新風潮。
In Taiwan, lacquer painting is a relatively new genre, offering a complex yet captivating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artworks presented by senior, middle-aged, and young lacquer artists in this joint exhibition break free from traditional modes of expression and mark the first step towards resonating with the audience after engaging in in-depth interactions. Moreover, it will bring a new trend of painting creation to the art scene in Taiwan.
節目 松樹人生-自由影展第62屆攝影聯展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10/04 - 2023/10/15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77 說明
第62屆自由影展,即以「松樹人生」為主題,由熱愛攝影藝術創作的8位會員提供54餘幅黑白與彩色的作品聯合展出。即使因為時代改變、科技進步,風格有所不同,但攝影藝術的價值應不會改變,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是一種歲月滄桑中提煉而成,這也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The 62nd Freedom Film Festival, themed "Pine Tree Life", is a joint exhibition of more than 54 black-and-white and color works by eight members who are passionate about the art of photography. Times may change, technology may advance, and even styles may vary, but the value of photographic art remains the same. Each remarkable piece of art is a product of being honed throug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is is the goal we all strive for.
節目 藝攬芳華
座標 經度121.51206緯度25.032319
地址 臺北市南海路四十七號
展出日期 2023/10/18 - 2023/10/29
網址 https://www.arte.gov.tw/pro1_exh_now.asp?KeyID=3278 說明
臺師大美術系碩專班校友會《藝攬芳華》聯展1018~1029概含西畫、水墨與立體作品,精彩可期。如圖按照參加校友資歷刊登的作品: 1.蘇玄德:「靈光-異次元」系列-115,畫中有畫。2.吳嘉麗:「CEO風采」、畫筆揮灑各領域傑出領袖。
The NTNU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lumni Association is hosting the "Captivating Elegance" Joint Exhibition 1018~1029, featuring Western paintings, ink wash paintings, and three-dimensional works, and it will definitely make a fantastic exhibition. The works pu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articipating alumni as shown in the posters are: 1. Su Xuan-De: "Spirit Light - Alternate Dimension" series-115, paintings within paintings. 2. Wu Jia-Li: "CEO Charisma", showcasing the outstanding leaders across various fields through her brushstrokes.
節目 虛實幻境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19號7樓
展出日期 2023/09/16 - 2023/10/30
說明 虛實幻境
真的嗎?你真的看見眼睛看見的看見嗎?那看不見的裡面呢?
不只是視覺的錯亂,藝術家總愛玩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欲語還休的視覺遊戲,殊不知隱藏的弦外之音,才是真正的聲音,也或許寫實的寫意才更抽象。比如,馬克羅斯科的色塊就很寫實,寫實到可以將畫布裝不下的言語,化作幾個限界模糊的色彩結構。又如,陳景亮由陶土化出的樹幹和豆腐,以假亂真,足以在視覺上,呈現後現代的錯亂。
金昌烈 圓滾滾的清澈水珠,讓虛無真實的存在,即便一瞬即逝,也要捉住那似乎捉不住的剎那千年。
金泰浩 乍看單純,再看複雜的顏色和蜂巢式的空間,魔幻了視覺和宇宙的聯想。一筆一畫的堆砌,再一刀一刀的鑿去,加加減減之間,恍然”加”是為了”減”,減是為了呈現更多的更多。
而王攀元的孤寂,卻從來都不寂寞。沒有線條的文字,只有色彩的情感,他總沉默的一遍又一遍,將單純的顏色畫到骨子裡,畫成繾綣的思念。
斐淮晟的影像作品,更是視覺的錯亂。分明是巷弄裡賞花的盛裝女子,擦肩而過時,卻看見了室內的裸女。眼見不為憑,這視覺的魔術,不只是在和眼睛開個玩笑。
印度的Thukral &Tagra,則是超現實的生活寫實。從紛亂的屋子裡,到戶外熱鬧得令人眼花撩亂的聲音。畫家將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歸納成一幅紛紅駭綠的美麗壁紙。
崔旴嵐ˉ從遠古活到未來的科技生物,是活生生的夢。不論是有機還是無機生物,它就是活的。它是真的。只要你夠純粹,你就會看到它。
金東囿的瑪麗蓮夢露和甘迺迪,將彼此刻在眼上臉上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虛實交錯的朦朧間,真實的擁有虛幻的浪漫。
玩笑還是魔術?真實還是虛幻?藝術家喜歡在真實中玩弄虛幻;離奇的網路世界,卻愛追求虛幻的真實。在想像之外,尋得到自由進出的移情空間。然而,未來的未來,卻也神神秘秘的等在前方,等著你走入美夢成真的無夢世界。試問,織夢與無夢,虛幻與真實,你更喜歡哪一個?
節目 道金彩 2023吳德賢陶藝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展出日期 2023/09/16 - 2023/09/30
說明 道金彩 2023吳德賢陶藝個展
展期:2023.09.16-30
釉色欣賞兩場:2023.09.17&24 15:00
這次個展以自然的陶藝金屬原料產生的感覺於作品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傳達禪意的自然陶藝美感。
使用各種不同的陶土、瓷土、鐵斑土等造形,運用自然礦物原料,用氧化焰、還原焰等各種燒成方式,產生青瓷、天目、鐵紅、銅藍、銅綠、銅紅、銅紫、志野白、錫白、鋯白等多層次的變化,用畫釉、淋釉、浸釉、噴釉等上釉方法產生自然變化的品味。
作品要從使用中欣賞陶藝材質的真、色彩的層次豐富美感,紋理自然變化雅趣,增加陶藝生活品味,陶藝起源於生活,也應回歸融入生活,在豐衣足食之後,再如何用心提昇我們的生活品味,使生活得更美,更有價值。
我作陶的理念就是如何利用火與土,土與釉自然變化,將作品愉悅我們的眼睛,愉悅我們的嘴巴,使之引起整個心靈的快樂與滿足,將泥土質樸之美與釉色華麗之美融合於作品表現之中,歡迎大家共同陶醉欣賞快樂的陶藝世界。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假)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網址 https://web.hocom.tw/h/?key=399852860856
節目 搜妙創真~劉書俊水墨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展出日期 2023/10/03 - 2023/10/15
說明 搜妙創真~劉書俊水墨展
展期:2023.10.03-15
茶會:2023.10.07 15:00
書俊早年於中國美術學院系統地學習傳統山水畫。2015年又到北京先後跟隨林容生,何加林二位導師深造學習四年!長期的師古人,結合寫生進入創作,書俊致力於找到自己的表逹方式和語言特徵。
2020年秋冬季,書俊與同道自駕二千多公里到西北采風寫生,西北黃河邊特殊的地貌特徵與依地形而建的窯洞古村落,縱橫交錯,古厚蒼涼。近一個月的實地生活,當地的風土人情,質樸的西北民謡,直白又浪漫的西北情歌,為書俊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突發其想的,書俊用紅色系代替水墨來表現這種獨特的生活感受,經過多次的探索性試驗,産生了一系列作品,突顕色彩意象又不失傳統國畫的韻致!畫面結構,黑白灰等……的主觀經營處理,初步完成傳統語言與當代性語言的轉換!作品《呂梁山家放新歌》等多件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可見這種探索也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完成了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所需要的所有積分條件!最後預祝書俊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長更遠!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假)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網址 https://web.hocom.tw/h/?key=399852860856
節目 2023台灣真情~林和杉油畫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展出日期 2023/10/17 - 2023/10/29
說明 2023台灣真情~林和杉油畫展
展期:2023.10.17-29
茶會:2023.10.21 15:00
今年是和杉在孟焦畫廊的第十九次油畫個展,19年來不曾間斷,作品常以寶島的人、事、物為創作題材,懷抱著對台灣在地土親人親的情懷,印象派筆法,不但層次豐富,色彩處理也相當細膩。
愛好描寫田園景色是因為他的成長經驗,鄉村生活與辛勤樸素的農民,以及生生不息的土地,以寫實的筆觸表達台灣土地上的真情記錄。
例如今年展出的六十石山金針花海、鄉村火雞、春耕時節、九份舊情、風鈴木鄉野、等待黎明等,都是對台灣本土的熱愛,30餘幅油畫作品,向大家訴說他對台灣鄉土的真情與關懷,而堅持讓畫自己說話的和杉,更期盼大家親臨孟焦畫坊參觀指教,細細領略他作品的用心耕耘與純粹的心境。
開放時間 AM11:00-PM19:00 (週一休假)
展出地點 孟焦畫坊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路17-2號1樓
電話 (02)2834-4319
網址 https://web.hocom.tw/h/?key=399852860856
節目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出日期 2023/09/09 - 2024/01/28
售票 參觀資訊及購票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網址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337 說明 未來的我們
人工智慧越來越普及的應用,科技、演算法的介入,逐漸影響了生命的樣貌與演化,也創造出改變環境的方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展覽將視角投射至未來的時間軸上,探索「生命何為」的形式及意義。當生命開始超越人類肉身的物理型態,不論現實或虛擬世界,人類、動物和各類型的生命有機體正以一種全新的生命型態及面貌處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裡,我們要如何重新看待自身的存在?
本展邀請來自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及臺灣等共15組藝術家,以其創作語彙反映出多元的未來生命形貌,挑戰觀者對於已知的自然生命的既定想像。科技帶領著當代生活不停地變動與發展,而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適應並前進的方式?希望藉由本展所展開的對話,為未來的我們提供新的生命敘事與想像。
參展藝術家(按中文姓氏字首筆畫順序排列)
Universal Everything(英國)、自在肢計畫團隊 JIZAI ARMS project team(日本)、艾登.費海提 Aiden Faherty(美國)、帕特里克.特雷塞特 Patrick Tresset(法國)、哈桑.拉賈 Hassan Ragab(埃及)、馬丁.貝克斯 Martin Backes(德國) 、馬科斯.凱 Markos Kay(英國)、馬爾.布埃諾 Mal Bueno(墨西哥)、陳乂(臺灣)、陳萬仁(臺灣)、傑克.艾維斯 Jake Elwes(英國)、黃新(臺灣)、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臺灣)、穆恩.里巴斯 Moon Ribas(西班牙)、蘇匯宇(臺灣)
節目 虛無之實 - 黃秋月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8-6號2樓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3/10/14
網址 https://reurl.cc/b90y8d 說明 「有、無不只虛實,隱而不顯,充滿可能性且相互依存。在虛實之間找到創作平衡點,也許畫面很簡練,卻在層層疊疊的隱喻中找出生命的足跡。」──黃秋月
黃秋月的創作來自生活五味雜陳的敘事,對生命內在宇宙的交疊,集結內心世界情緒的動靜之間,反覆的探索與突圍、沉澱與昇華。思緒在如幻的時空裡無限延展,虛空與充實交織著無垠的想像世界。如同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曾提及: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任何一門藝術,不論是單一或是多元的表現,皆在表達人類內心最原始的感受。
黃秋月認為創作是心靈工程,孤獨且緩慢的自我深層對話,必須走出一條表現不同時期的自我。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理性與感性之間,透過創作找尋自己。作品在相互衝突的面向,不斷推敲與掙扎後產出的結果。有形的敘述已無法滿足內在的需求,反芻後的無形力量,促使創作朝向由繁至簡,將日常熟悉的符碼,轉化成抽象的視覺表現。
臺灣中生代女性藝術家黃秋月,曾經榮獲全省美展首獎,多次受邀於國內外美術交流展參展,2020年於國父紀念館展出個展。1997年首次在阿波羅畫廊舉辦個展,爾後2000年、2006年接受阿波羅畫廊的個展邀請。睽違21年再度回到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本次將展出約20件抽象新作。邀請您從黃秋月的抽象作品當中,找尋自我內心最原始、最深層的感受!
節目 YOU CAN TAKE/Lars Koepsel 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展出日期 2023/09/26 - 2023/09/28
說明 YOU CAN TAKE/TAIPEI EDITION – Lars Koepsel 個展 Solo Exhibition
You can take my body
You can take my bones
You can take my blood
But not my soul
你可以取我的肉身
你可以取我的骨
你可以取我的血液
但不可取我的靈魂
—— 《At the Purchaser’s Option》Rhiannon Giddens
本次個展,拉爾斯·科普索(Lars Koepsel)將在2023 年 8 月 19 日於VT Artsalon展出精選的七件作品。其中有他使用數位手寫技術所創作的作品,另一系列作品則是歷史印刷背景,如利用古老的地理地圖所創作。
拉爾斯·科普索以他個人背景為靈感,結合世界史脈絡,創作出具有符號性、象徵性和多層次內涵的作品。透過對過去文本的探索,藝術家將研究內容轉化為圖像,並以其當代的方式重新書寫。就此,人與人、人與時間、人與世界的關係在文本與材質的交互作用之下得以顯現,引領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之旅。
節目 【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線上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松山區
展出日期 2023/09/23 - 2023/12/31
售票 免費
說明 年度大展「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線上展即日登場,將帶來跨越時空限制的觀展體驗,
讓熱愛藝文的廣大朋友能隨時隨地參與展覽,今年展覽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以及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展期從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歡迎各位朋友齊來線上觀展。
線上展覽透過五個展區、百餘件展品,展出豐富的樂舞圖像及文獻,呈現古代樂舞的形貌、音樂制度,以及樂器、編制和演藝形式等內容,同時映射出歷代佛教藝術表現和當時的社會氛圍。
展覽中還有一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樂舞影片可欣賞呢,邀請大家點擊下方網址,一探究竟敦煌的神祕與美麗吧!
活動時間與地點 :
即日起 ~2023/12/31(日) 皆為線上活動
線上觀展網址:
https://www.youconf.cc/sites/03925119422072208934/seminar.html#
節目 邱建銘 創作個展【城市絮語-樂園南瞻部】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北市臺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展出日期 2023/08/05 - 2023/09/28
說明 關於藝術家
邱建銘,1980年出生於臺灣台中市,2018年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東海大學創意設計與藝術學院設計博士,2019年博士後研究於臺灣師範大學西畫創作理論研究所。目前於中國山東理工大學、東海大學美術系以及臺南藝術大學任教。作品曾獲得臺灣新貌獎、臺灣銀行繪畫藝術獎等多項獎項肯定與典藏,並受邀中國南京博物館於首屆亞太藝術雙年展、日本沖繩藝術大學藝術中心與美國德州藝術文化交流中心等國際邀請展出。
由於長時間的美術學習經歷,他養成透過創作者的視角去看待日常生活的習慣,即便現在進入職場從事藝術教學工作,感受生活的方式也未曾改變。因此,創作在他的生命中自然而然地延續下來,對他而言,創作就像寫日記、進食或睡眠,是一種長時間的回顧和積累的過程。
他長期探究城市空間對於人類以及集體意識的影響,藉由繪畫的語境,在這次展覽中作呈現出對於城市願景的美好想像,並透過獨特的視角將創作者內在主觀情感的擴張及表現,來闡述對城市空間的詩意對話。
樂園南瞻部的想像
談起這次展覽名稱,邱建銘所提到的「南瞻部」並非指具體的南瞻部州,而是源自佛學,將之稱為人類所在處,不是寓言,或神秘學的詮釋,而是另一種曖昧、無限,且重氣氛的圖像儀式。他藉由使用「南瞻部」一詞,作為一種象徵和隱喻,將眾生依託的場所進行敘事與想像,並將其賦名樂園。
「樂園南瞻部」代表著一種對於人們對於美好願景的投注、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落差,以及城市景觀的內在想像和情感共鳴。而「城市絮語」如同他對於人、事、物和環境的呢喃,經歷內化與再詮釋後,對於行走漫遊於其間的人,所產生影像層疊的風光片景,無非是一種紀錄於時空之中的載體,藉由繪畫體現出記憶的風景,並在當中帶有著反思的哲學性的感知,闡述著對應都市景觀中的詩性對話。
在邱建銘作品中呈現的旋轉木馬、摩天輪…等等的遊憩設施,代表人們對樂園中的美好的情懷,然而,他又刻意將人形活動的景像從現實狀態中剝
節目 推 波 計 劃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臺南市台南市中西區國華街三段15號
展出日期 2023/07/28 - 2023/09/27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hemoolahart/?ref=pages_you_manage 說明 學術上對「波」的定義是有一個初始作動影響的介質,使之後續變化與發展。波要持續作動,必須要先有「推動者」,促使波產生變化。波會因空間的靜置而趨緩,最終停擺,如何讓波能綿延而無盡,是暮拉長遠的綺望之一。我們將藝術家定義為無數的介質,當作動時所產生的波動與漫延,會在無形中瞬息萬狀,不可窮極。
藝術遊走於理想與現實的邊界,如何將生活與熱愛平衡持之,是藝術家們經常面臨的難題。創作之於藝術家,不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是心靈對自我的放逐與審美的流浪,在這資訊爆炸的洪流中”時代症候”鋪天蓋地向我們席捲而來,身為時代先知的藝術家們,用自己的創作與之呼應,當浪潮退去,留下屬於自我的心靈迴響。
當我們回望過去,會發覺人類從未放棄對愛和美的追求。在顛倒混亂的中世紀,一位叫但丁的流浪詩人用雙腳走遍了地獄,渴望為人類帶來福音。而被疾病與貧困折磨了一生的梵谷,在無愛的世界裡用瑰麗的色彩勾勒出人類靈魂的多樣。即使在生活中經受著肉體乃至心靈的苦難,也有人執著地為自己的審美理想奮鬥,好似群山之巔上的普羅米修斯,縱然受盡折磨,也要把火種帶到人間。還望您用心靈去體察創作者的深意,用靈魂去感受他們靈感的瞬間,在生活的底色中尋找與他們的契合。
節目 2023大唐典藏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588號
展出日期 2023/09/05 - 2023/10/28
網址 https://studiotang.com.tw/exhibition_detail.php?id=253 說明 超現實的場景只是一場夢境嗎?
三位藝術家擷取著各自客觀的認知與場景,藉由主觀上的認知,將生活重組拼湊為一件件虛實交錯的作品。
蔡芙郡 ▻ 漫長歲月積累而生的赤色想像
蔡旻芸 ▻ 一路綿延的風景,與隨著時間飛逝的無意義記憶
權能 ▻ 突破時空限制豁然而生的不尋常日常
當代藝術的怪誕奇趣,歡迎您蒞臨參觀欣賞。
節目 【風吹過,看見UFO】 王國仁 個展
座標 經度緯度
地址 高雄市橋頭區興糖路四巷一號
展出日期 2023/09/16 - 2023/10/29
售票 免費
說明 二十一世紀,我們正經歷著無形與有形的各類戰爭以及使人恐慌的全球流行性的傳染疾病,我們還能作什麼?不過,有一種新思想從下至上、由橫生縱走、從專斷的「一」分化成多重。換言之,人們不再透過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之認識而進行思考,反而是透過自身的「此在」以學之「行動」進行思考。然而,如何以學之「行動」進行藝術實踐?既定的知識、社會架構,甚至是過往的市場機制已不再使我們思考,那麼,既然無法思考又如何推進藝術行動呢?
藝術行動--實踐,正因爲危機而形成裂縫,於其兩端之間「去與返」,這樣的行動或實踐已創造出一種非物理性的時間、一種排除生與死的生命。〈風吹過,看見UFO〉,風吹草動,唯有仰望天空才能感受到那風、那草,UFO不僅僅象徵著王國仁的想像世界,同時也具有看不見的真實之意涵,「看不見的」不指向「無」或「非」,而「無」或「非」不站在「有」或「是」的對立面,而是對於我們尚未知曉的事物之提問和建構。觀者能夠從王國仁的作品中體會那細微的差異,擺脫既定的知識系統和世俗的價值觀,進入另一個真實的世界。